位置:
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动态
龙胆泻肝丸的功效与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的传统良药
时间:2025-08-24 浏览次数:5次

在中医药宝库中,龙胆泻肝丸以其卓越的清热泻火、利湿解毒功效,被誉为治疗肝胆湿热的“金牌良药”。

1 (1).jpg

龙胆泻肝丸源于古典医籍《医方集解》,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祛湿类中成药。其组方以龙胆草为君药,配伍黄芩、栀子等清热之品,车前子、泽泻等利湿之药,共同发挥“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的功效。

01 组成配方

龙胆泻肝丸由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10味药材组成。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清肝胆实火,下利肝经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清热泻火除湿,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水,导湿热下行。

当归养血活血,地黄养阴清热,使祛邪而不伤正,柴胡舒畅肝胆,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02 功效主治

龙胆泻肝丸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13。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等症。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若肝胆火旺或湿热内蕴,易引发头面、耳目、泌尿生殖等多个部位的不适。该药通过多靶点调控,符合中医整体观,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03 现代应用

龙胆泻肝丸在现代临床应用中范围广泛,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 急性胆囊炎(肝胆湿热型):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口苦、恶心呕吐,甚至伴有发热、黄疸。

  • 带状疱疹(肝经湿热型):疱疹沿腰肋部分布,伴剧烈疼痛、灼热感,局部皮肤红赤。

  • 中耳炎(肝胆火盛型):表现为耳内流脓、疼痛、听力下降,伴口苦、耳鸣。

  • 尿道炎(下焦湿热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发黄甚至带血,伴小腹胀痛。

  • 神经性头痛(肝胆火旺型):表现为头两侧胀痛,伴头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失眠。

此外,它还用于外阴炎(湿热下注型)、失眠(肝火扰心型)和脂溢性皮炎(湿热上蒸型)等病症的治疗。

04 作用机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泻肝丸具有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功能、抗过敏及利尿作用

方中龙胆草所含的龙胆苦苷等成分可降低血清ALT、AST水平。黄芩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

研究还发现,其有效成分可通过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肝损伤。对于带状疱疹急性期,早期应用可缩短疱疹结痂时间,这与方中抗病毒成分密切相关。

05 用法用量

龙胆泻肝丸有多种剂型,包括水丸、浓缩丸、大蜜丸等。不同剂型的用法用量有所不同:

  • 水丸:口服,一次3-6g(15-30丸),一日2次。

  • 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2次。

  • 大蜜丸:一次9g,一日2次。

建议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

06 注意事项

使用龙胆泻肝丸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 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 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形者,应酌情减量

  • 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龙胆泻肝丸不宜长期服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以免苦寒伤胃,导致食欲下降、腹泻。

07 禁忌人群

龙胆泻肝丸并非人人适用,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

  • 虚寒体质者(怕冷、腹泻、舌淡苔白)禁用。

  • 肾功能异常者忌用(因方中含木通,故肾功能异常者忌用)。

  •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龙胆泻肝丸对肝胆湿热引起的头痛目赤、耳鸣耳聋等症状通常能在3天内缓解。若服药3天后症状未见改善,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龙胆泻肝丸作为非处方药时,药盒上会有OTC的标志,可自行购买使用。但作为处方药时,则需凭医生处方购买和使用。

选择龙胆泻肝丸治疗疾病时,务必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确保用药安全


服务热线

18301870536

联系信息

电话:18301870536    邮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Copyright © 2025 南京雅馨阁养生spa 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 苏ICP587421 XML 百度

扫一扫关注我们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8301870536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