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动态
中暑的症状和中暑的处理方法
时间:2025-08-24 浏览次数:2次

炎炎夏日,高温不仅带来不适,还可能悄悄偷走你的健康。当中暑发生时,每一分钟都很重要,正确的识别和处理能挽救生命。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城市街道上热浪翻滚。老王像往常一样在建筑工地上忙碌着,突然感到头晕目眩,随后开始恶心呕吐。工友发现他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急忙把他抬到阴凉处。这是典型的中暑场景,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2022042338797509.jpg

中暑,这个夏季最常见的健康威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危险。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中暑就诊的人数超过10万,其中重症中暑死亡率高达20%-70%。了解中暑的症状和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每个生活在高温环境下的人的必备技能。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衰竭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疾病。它是最严重的热相关急症,属于急性疾病,需要立即处理。

当外界温度超过皮肤温度(约32-35℃),人体只能通过出汗蒸发来散热。但在高湿度环境下,汗液蒸发困难,体温调节机制就会失控,导致体内热量蓄积,从而引发中暑。

中暑的三种类型及症状

根据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类型,其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先兆中暑

先兆中暑是中暑的最初阶段,如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可以避免发展为更严重的中暑。主要症状包括:

  • 大量出汗:出汗比平时明显增多,这是身体试图降温的表现

  • 口渴乏力:感到异常口渴,全身乏力,精神不振

  • 头晕耳鸣:轻微头晕,可能伴有耳鸣或听力下降

  •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集中精力,工作效率下降

  • 眼花恶心:视觉轻微模糊,可能伴有轻微恶心感

这些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天热自然反应",但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

轻症中暑

如果先兆中暑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发展为轻症中暑,症状明显加重:

  • 体温升高:体温升至38.5℃以上,面部潮红皮肤灼热

  • 恶心呕吐:恶心感加重,可能出现呕吐

  • 面色异常: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湿冷

  • 脉搏加快:心跳加速,脉搏细弱

  • 血压下降:可能出现短暂性低血压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是最危险的情况,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其中热射病最为致命。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的肌肉痉挛,多见于四肢、腹部和背部,体温通常正常或略有升高。

热衰竭更为严重,表现为极度疲乏、头痛恶心、头晕呕吐,皮肤冰冷苍白且大量出汗,心率明显加快,体温可达38-40℃。

最危险的是热射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暑",具有以下特征:

  • 高热:核心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

  • 意识障碍:神志不清、谵妄、嗜睡甚至昏迷

  • 无汗:皮肤干热无汗,这是体温调节中枢衰竭的表现

  • 多器官损伤:可能并发肝肾功能衰竭、凝血障碍等

热射病死亡率极高,必须立即送医抢救。2017年扬州一名中年男子在高温下工作后突发热射病,虽经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却留下了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

中暑的高危人群

某些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需要特别警惕:

  •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农民、交警等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

  • 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常伴有慢性疾病,对热应激反应能力降低

  •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更易吸热

  • 孕产妇:新陈代谢率增高,产热量增加

  • 肥胖人士:脂肪组织隔热,散热困难

  • 慢性病患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患者

  • 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高强度运动产生大量体热,增加中暑风险

  • 服用某些药物者:如利尿剂、抗胆碱能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影响体温调节

中暑的现场急救处理方法

中暑急救的关键是""—快速识别、快速降温、快速转运。以下是正确的处理步骤:

第一步: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最好是空调房间。让其平卧,解开或脱去外衣,以利呼吸和散热。避免人群围观,保证空气流通。

第二步:快速降温

这是中暑急救的核心环节,降温速度直接关系到预后:

  • 物理降温: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擦拭全身,特别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也可用湿冷毛巾或冰袋放置在这些部位

  • 水浴降温:如果条件允许,可将患者浸入冷水中(水温15-20℃),保持头部露出水面。这是最有效的降温方法

  • 蒸发降温:向患者喷洒冷水并用风扇吹拂,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热

  • 环境降温:打开空调或电扇,降低环境温度

注意:不要用极冷的冰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血管收缩反而影响散热。降温目标是将体温在1小时内降至38.5℃以下,但不要降得太低,以免发生低体温。

第三步:补充液体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等。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会加速脱水。也不宜过量饮水,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

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切忌强行灌水,以免发生误吸和窒息,应立即送医进行静脉补液。

第四步:药物支持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清热解毒药物。但这些只能作为辅助措施,不能替代物理降温和医疗干预。

第五步:及时送医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 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9℃

  • 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抽搐)

  • 频繁呕吐无法进食水

  • 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

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应持续进行降温措施,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和脉搏。

中暑的预防措施

预防中暑远比治疗更重要,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

避免在10:00-16:00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穿着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戴宽边帽和太阳镜。

科学补充水分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为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应定时定量饮水,每天至少饮用1.5-2升水。高温作业者每小时应补水500-1000毫升,可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调整饮食作息

夏季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避免高脂荤腥和辛辣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睡眠时注意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

改善工作环境

用人单位应改善高温作业条件,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和休息场所。落实"抓两头、歇中间"的避高温措施,合理安排工休时间。

关注特殊人群

家中有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应特别注意室内温度调节,避免为了节省电费而不使用空调。独居老人最好每天有家人或社区人员探望。

acclimatization热适应

需要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应进行热适应训练—逐步增加在热环境中的暴露时间,让身体逐渐适应高温环境。这个过程通常需要7-14天。

中暑恢复期的注意事项

中暑后身体需要时间恢复,应注意:

  • 继续休息1-2天,避免立即重返高温环境

  • 继续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 监测体温变化

  • 注意观察是否有头痛、乏力等症状复发

  • 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中暑可能造成多器官损伤,即使症状缓解也应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特别是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

结语

中暑不是简单的"天气太热不舒服",而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2019年,山东某地一名27岁的年轻运动员因在高温下训练不当导致热射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这样的悲剧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中暑的预防和急救。

记住中暑急救的黄金法则:快速识别、快速降温、及时送医。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能够保护自己,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的生命。

炎炎夏日,享受阳光的同时,别忘了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预防中暑,从每一瓶水、每一处阴凉开始,让我们安全度夏,健康相伴。


服务热线

18301870536

联系信息

电话:18301870536    邮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Copyright © 2025 南京雅馨阁养生spa 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 苏ICP587421 XML 百度

扫一扫关注我们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8301870536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